logo

扶贫路上的前行者 大山深处的浦发人
来源:中国网财经   2020-07-27

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之年,也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。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,活跃着这样一群浦发人,他们肩负使命,身体力行地传递责任与担当。在革命老区,在西部边疆,在贫瘠的黄土地上,浦发银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年复一年奋战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。  

自从来了银行人 我们村就变了样

巩晓滨曾是浦发银行西安分行长乐路支行行长,2016年5月巩晓滨选择卸下西装,来到陕西延安市吴起县杨元沟村,当起了驻村扶贫工作队长。

回想起初到杨元沟村的第一天,没有床,没有电,没有热水,但这些困难没有使巩晓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退却,更让他们坚定决心,一定要为这里带来改变。

经过挨家挨户的走访、摸底调研,巩晓滨发现村里不仅没有集体经济收入,还严重缺乏市场意识。巩晓滨凭借银行工作中与企业、市场打交道的经验,他快速找到了农村和市场的结合点,提出“以养殖夯基础,科技产业找出路”的扶贫工作思路。  

巩晓滨把“绿色喂养,土鸡养殖”作为村里脱贫致富的抓手,带领着村民在自己院子里做起了成本低、见效快、受众广的生态养鸡。天道酬勤,生态养殖当年就见效,2016年全村实现收入35万元,户均收入近3100元,这一年,杨元沟村被评定为“省定贫困退出村”。  

尝到了生态养殖的甜头,2017年,在浦发银行西安分行的支持下,扶贫工作队又为39户贫困户购买了187头猪仔,做起了黑土猪养殖。黑土猪的销路很好,年底全部售罄,实现收入达16万元,户均收入4100多元。

授人以渔,功在长远。巩晓滨探索并带领村民走上科学养殖的扶贫之路,除了养殖,还积极引进中草药种植。2018年,浦发银行西安分行又资助27户贫困户种植黄芪共109亩,2019年实现纯收入近33万元,户均年收入达6000多元。  

因地制宜的养殖业和种植业,让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。杨元沟的村民常常笑着说道,“自从来了银行人,我们村就变了样,好事一个接一个”。村民眼中的笑意,正是对巩晓滨和其他驻村工作人员们最大的认可和鼓舞。

一颗螺丝钉 哪里需要就去哪里

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物茂乡芝麻村是全县12个贫困行政村之一,多少年在这片热土上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、善良、淳朴的芝麻人民。但由于自然条件、生产方式等因素影响,使芝麻村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,生活在这里的村民生产方式较为落后,物质条件也较为匮乏。

但有一位90后,把山外的新知识、新方法带到了这里,而且扎根贫困村,一干就是四年。他叫生俊,是浦发银行楚雄分行一名普通员工,2015年作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来到芝麻村。  

初入芝麻村,生俊和扶贫工作队就发现,芝麻村进村道路只有2条,一条是盘山小路,只能供人畜步行,另一条虽然可以通车,但道路没有硬化,导致了晴通雨阻。

要想富先修路,浦发银行楚雄分行迅速制定方案,为芝麻村捐款修路。路通了,大车可以直接进到村里收购粮食与经济作物,不仅解决了芝麻村生产运输问题,也改善了村民生活出行条件。

此外,生俊根据芝麻村实际情况探索产业扶持项目,因地制宜制定精准的脱贫措施,发动群众发展肉猪养殖产业和种植桑叶、花椒等比较耐旱的作物,得到了贫困户及广大村民的认可和赞扬。2015年至2018年,芝麻村委会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万元增长到8.5万元。

终于,经过两年多的努力,芝麻村在2017年12月26日这一天成功脱贫出列。这一天村民们都在笑,而硬汉生俊却“哭得稀里哗啦”,这泪水里有喜悦也有坚持的不易。

回忆当初来芝麻村驻村扶贫的原因,生俊向中国网财经记者讲到,他就是“一颗螺丝钉,哪里需要就去哪里”。回顾过往,生俊说“是村民的热情、他们期盼的眼神、拉着我不让走的亲切…一点一滴的感动,让我一直坚持了下来”。

没有爱心绝对干不了扶贫 没有诚心就绝对帮不了脱贫

2018年,时年50岁的易三华选择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精神,来到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古丈县断龙山镇的杨家河村,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兼杨家河村第一书记。

易三华坦言道,“过去三十年的银行基层工作经验让我开展扶贫工作有着先天优势,但2018年我已经50岁了,当时害怕自己的身体克服不了当地的艰苦环境,之前也没有任何扶贫经验,不确定自己能否做好这件事。”  

入村后,易三华选择一切从零开始,从走访民情、摸底调查,为开展“因户施策”帮扶做好准备。看似是简单的资料搜集,但其中大有学问。易三华向记者直言,如果没有爱心绝对干不了扶贫,如果没有诚心就绝对帮不了脱贫。

从前期深入的贫困情况了解,易三华和他带领的工作队清楚地认识到,只有因地制宜发展支柱产业,才能保证杨家河村如期脱贫,获得长久受益。经过扶贫工作队与杨家河村村民、村支两委多次会议讨论沟通,杨家河村确定以发展两个“叶”作为村里的支柱产业,即千亩茶叶基地和千亩烟叶基地。 

易三华向记者表示,从项目产生的实效和预计来看,年纯利润总额可达到50-55万元,贫困户年收入可增加5000元左右,可以有效帮助实现脱贫目标。

没有翻不过去的山 所有路都是人走出来的

尹文骏于2019年3月来到云南省文山市垭口寨村,成为一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。垭口寨村下辖11个自然村,汉、苗、壮、彝等多个民族聚居,群众生活习惯各异,怎么和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,是尹文骏扶贫路上的第一个难题。 

为了了解民情,这位90后扶贫干将走村入户、深入了解贫困户困难,精准施策,不落下一人一户。尹文骏积极想办法,为村民改善居住环境,解决用水难题,完善产业配套。  

2019年,在浦发银行的帮助下,种植着800亩芒果、700亩柑橘的果园建设了机耕路,从此垭口寨村的农产品销售有了出路,致富也有了门路。  

终于,功夫不负有心人,不到一年的时间,垭口寨村的贫困发生率从最高值22.21%降到了1.31%。在2019年的民主评议考核中,尹文骏被评选为优秀驻村工作队员。

尹文骏对记者讲道,“这个世界上没有翻不过去的山,所有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,在这个春天,无论是疫情防控狙击战,还是脱贫攻坚战,我们都会打赢”。

在脱贫的第一线,还有这无数个像巩晓滨、生俊、易三华、尹文骏一样的平凡浦发人,他们把金融知识与脱贫攻坚相结合,为贫困村引产业,搭平台,为农村经济发展探索可持续之路。决胜脱贫攻坚,让奔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少,每一位扶贫驻村工作队员都是这段伟大历史的见证者,更是创造者。

据记者了解,浦发银行帮扶贫困对象(村、镇、县)105个,遍布全国26个省、市、自治区;至2020年6月末,集团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超过9000万元,共派驻69名驻村工作队队员及干部,105个帮扶对象已全部实现既定脱贫目标。

E N D

扶贫路上的前行者 大山深处的浦发人
来源:中国网财经   2020-07-27

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之年,也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。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,活跃着这样一群浦发人,他们肩负使命,身体力行地传递责任与担当。在革命老区,在西部边疆,在贫瘠的黄土地上,浦发银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年复一年奋战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。  

自从来了银行人 我们村就变了样

巩晓滨曾是浦发银行西安分行长乐路支行行长,2016年5月巩晓滨选择卸下西装,来到陕西延安市吴起县杨元沟村,当起了驻村扶贫工作队长。

回想起初到杨元沟村的第一天,没有床,没有电,没有热水,但这些困难没有使巩晓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退却,更让他们坚定决心,一定要为这里带来改变。

经过挨家挨户的走访、摸底调研,巩晓滨发现村里不仅没有集体经济收入,还严重缺乏市场意识。巩晓滨凭借银行工作中与企业、市场打交道的经验,他快速找到了农村和市场的结合点,提出“以养殖夯基础,科技产业找出路”的扶贫工作思路。  

巩晓滨把“绿色喂养,土鸡养殖”作为村里脱贫致富的抓手,带领着村民在自己院子里做起了成本低、见效快、受众广的生态养鸡。天道酬勤,生态养殖当年就见效,2016年全村实现收入35万元,户均收入近3100元,这一年,杨元沟村被评定为“省定贫困退出村”。  

尝到了生态养殖的甜头,2017年,在浦发银行西安分行的支持下,扶贫工作队又为39户贫困户购买了187头猪仔,做起了黑土猪养殖。黑土猪的销路很好,年底全部售罄,实现收入达16万元,户均收入4100多元。

授人以渔,功在长远。巩晓滨探索并带领村民走上科学养殖的扶贫之路,除了养殖,还积极引进中草药种植。2018年,浦发银行西安分行又资助27户贫困户种植黄芪共109亩,2019年实现纯收入近33万元,户均年收入达6000多元。  

因地制宜的养殖业和种植业,让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。杨元沟的村民常常笑着说道,“自从来了银行人,我们村就变了样,好事一个接一个”。村民眼中的笑意,正是对巩晓滨和其他驻村工作人员们最大的认可和鼓舞。

一颗螺丝钉 哪里需要就去哪里

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物茂乡芝麻村是全县12个贫困行政村之一,多少年在这片热土上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、善良、淳朴的芝麻人民。但由于自然条件、生产方式等因素影响,使芝麻村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,生活在这里的村民生产方式较为落后,物质条件也较为匮乏。

但有一位90后,把山外的新知识、新方法带到了这里,而且扎根贫困村,一干就是四年。他叫生俊,是浦发银行楚雄分行一名普通员工,2015年作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来到芝麻村。  

初入芝麻村,生俊和扶贫工作队就发现,芝麻村进村道路只有2条,一条是盘山小路,只能供人畜步行,另一条虽然可以通车,但道路没有硬化,导致了晴通雨阻。

要想富先修路,浦发银行楚雄分行迅速制定方案,为芝麻村捐款修路。路通了,大车可以直接进到村里收购粮食与经济作物,不仅解决了芝麻村生产运输问题,也改善了村民生活出行条件。

此外,生俊根据芝麻村实际情况探索产业扶持项目,因地制宜制定精准的脱贫措施,发动群众发展肉猪养殖产业和种植桑叶、花椒等比较耐旱的作物,得到了贫困户及广大村民的认可和赞扬。2015年至2018年,芝麻村委会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万元增长到8.5万元。

终于,经过两年多的努力,芝麻村在2017年12月26日这一天成功脱贫出列。这一天村民们都在笑,而硬汉生俊却“哭得稀里哗啦”,这泪水里有喜悦也有坚持的不易。

回忆当初来芝麻村驻村扶贫的原因,生俊向中国网财经记者讲到,他就是“一颗螺丝钉,哪里需要就去哪里”。回顾过往,生俊说“是村民的热情、他们期盼的眼神、拉着我不让走的亲切…一点一滴的感动,让我一直坚持了下来”。

没有爱心绝对干不了扶贫 没有诚心就绝对帮不了脱贫

2018年,时年50岁的易三华选择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精神,来到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古丈县断龙山镇的杨家河村,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兼杨家河村第一书记。

易三华坦言道,“过去三十年的银行基层工作经验让我开展扶贫工作有着先天优势,但2018年我已经50岁了,当时害怕自己的身体克服不了当地的艰苦环境,之前也没有任何扶贫经验,不确定自己能否做好这件事。”  

入村后,易三华选择一切从零开始,从走访民情、摸底调查,为开展“因户施策”帮扶做好准备。看似是简单的资料搜集,但其中大有学问。易三华向记者直言,如果没有爱心绝对干不了扶贫,如果没有诚心就绝对帮不了脱贫。

从前期深入的贫困情况了解,易三华和他带领的工作队清楚地认识到,只有因地制宜发展支柱产业,才能保证杨家河村如期脱贫,获得长久受益。经过扶贫工作队与杨家河村村民、村支两委多次会议讨论沟通,杨家河村确定以发展两个“叶”作为村里的支柱产业,即千亩茶叶基地和千亩烟叶基地。 

易三华向记者表示,从项目产生的实效和预计来看,年纯利润总额可达到50-55万元,贫困户年收入可增加5000元左右,可以有效帮助实现脱贫目标。

没有翻不过去的山 所有路都是人走出来的

尹文骏于2019年3月来到云南省文山市垭口寨村,成为一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。垭口寨村下辖11个自然村,汉、苗、壮、彝等多个民族聚居,群众生活习惯各异,怎么和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,是尹文骏扶贫路上的第一个难题。 

为了了解民情,这位90后扶贫干将走村入户、深入了解贫困户困难,精准施策,不落下一人一户。尹文骏积极想办法,为村民改善居住环境,解决用水难题,完善产业配套。  

2019年,在浦发银行的帮助下,种植着800亩芒果、700亩柑橘的果园建设了机耕路,从此垭口寨村的农产品销售有了出路,致富也有了门路。  

终于,功夫不负有心人,不到一年的时间,垭口寨村的贫困发生率从最高值22.21%降到了1.31%。在2019年的民主评议考核中,尹文骏被评选为优秀驻村工作队员。

尹文骏对记者讲道,“这个世界上没有翻不过去的山,所有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,在这个春天,无论是疫情防控狙击战,还是脱贫攻坚战,我们都会打赢”。

在脱贫的第一线,还有这无数个像巩晓滨、生俊、易三华、尹文骏一样的平凡浦发人,他们把金融知识与脱贫攻坚相结合,为贫困村引产业,搭平台,为农村经济发展探索可持续之路。决胜脱贫攻坚,让奔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少,每一位扶贫驻村工作队员都是这段伟大历史的见证者,更是创造者。

据记者了解,浦发银行帮扶贫困对象(村、镇、县)105个,遍布全国26个省、市、自治区;至2020年6月末,集团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超过9000万元,共派驻69名驻村工作队队员及干部,105个帮扶对象已全部实现既定脱贫目标。

E N D